“仿生海龟”水下机器人、能管理糖尿病的机器人、无人扫地机器人……前不久,记者在一些创业大赛看到这类以“服务机器人”为方向的早期项目。
据了解,服务机器人是以“服务”为核心的自主或半自主机器人,需要与人进行即时或持续的交互,因此要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
2014年,软银发布了Pepper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创业至此拉开序幕。2015年,借助产业政策扶持、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入场等,服务机器人也吸引了不少资本和企业,之后掀起投资热潮。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7-2018年初,机器人巨额投融资11起,其中9起都覆盖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由此可见投资者对服务机器人的看好。但产业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今年以来,服务机器人的问题也愈发明显,如“交互”技术还不成熟、供应链长且复杂及资金投入大等。
“服务机器人技术难度主要在于芯片、舵机、传感器、定位导航系统及AI交互技术等。”“墨子AI”联合创始人刘骏波向记者表示,根据他在深圳、杭州等地调研后得到的反馈,智能硬件的成熟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都还比较低。这些也成了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阻碍。
以早教机器人为例,幻实科技品牌总监安福双也认为,目前大多数早教机器人的交互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扫一扫出现一个3D内容,有声音与动画,但其他就没有了,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人与机器人交互的主流方向是语音,但现在语音不成熟,交互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刚开始学说话的儿童,发音不是很清晰,语音识别效果就不是很好。”
“深度学习的技术可能还要10年才能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刘骏波认为,现在的技术还过于早期,大家却迫不及待地将一个还不成熟的东西装载在机器人身上,让它去做一些服务于人的商业落地,结果也就不尽如人意。“这条路还很长,近3年应该都在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