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追问——每天上班都很焦虑,有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也有背负的KPI,还有上升的空间和瓶颈,该怎么办?那我们就下来看看这些问题都是怎么出现的
斜杠青年的焦虑
最近多了朋友跳槽,有的是离开了北上广,换个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的是离开了熟悉的岗位,去尝试新行业。有个律师朋友,从没有媒体经历的,现在跑去当freelance writer,总能看到她Instagram的定位出没在不寻常的角落,有着她对世界各地的洞察。
我问她当旅行作家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想了一会儿说:“收入减少了很多。”
然后她又补充了一句:“但这是我喜欢的。”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她就讨厌高收入的生活。只是每当我们考虑在职场上转换轨道时,总会权衡很多要素,平台、资源、机会,当然还有就是pay和自我实现。没有什么对或错,好与不好,有得就必然有失,成年人做决定回头看时不要后悔就好了。
有人能熬得过这种失落,有人能释怀move on。实现与否,完全在于你自己的期望阈值。
上周日还做了个采访,恰好他们都是创业者,也就讨论到各自在职场中受过多少苦。
拿好你手上的爆米花,因为他们的故事都特别精彩。
精力都用内斗中耗尽了
雪儿以前在宇宙大刊的品牌部,3个月前离开了那里,现在是一家初创团队的BD,他们为大型social media平台提供地图服务。转变是挺大的,原来选择了高大上的平台,是想着要开阔眼界,去invitation only的派对,要sense of entitlement,但复杂的人员关系以及无休止的政治斗争确实也让人精疲力竭。
尤其是同事们,表面把她捧上天,背后拿她当替罪羊;干活的时候都有她,发钱的时候都瞒着她。在公司混了几年,自己也成了老油条,学到的最厉害的本领就是翻白眼和耍阴招。
老板也不见得值得信任,天天让端茶送水像伺候仙人一样也就算了,关键在工作上都无法公正用人,分辨是非曲直,无法帮助属下高效地成长以致独当一面。对这样的老板,只会越来越失望。
而且在小team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站队问题,站对了边才有上升空间。反之,站队不慎,公司内的生涯也就画上了句号。
后来她想明白了,谁愿意天天斗智斗勇啊?工作从来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老板在选择你的同时,你也在选择老板和同事。还是趁着年轻貌美,对自己的人生更有把握的阶段,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
创业江湖
雪儿是刚开始她的转变,而小Q则是深入到这种转变的核心了。他现在是一家内容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团队有15人,也拿了几轮的投资。他可以很实诚地告诉大家,在创业团队同样不会过得舒坦,只要是工作,肯定会做得要死要活。
会有难看的场面,也会有理念的分歧。但和大公司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多暗箭难防。这里的争吵都是直接放到台面上讲的,特别是起步阶段,公司在生存线上挣扎徘徊时,有时创始人甚至会拍桌子互相指着鼻子骂。
处于上升期的团队,大家考虑更多的是共同进步,而好的idea肯定是在大脑碰撞之间产生的,人们还没有太多心思去考虑霸占资源,花心思去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同事们一边喝whisky,一边继续聊工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想挣钱的心没错,只是需要共同往一处使劲。
这就是明显的区别,当大家都有这种意愿去耕耘,目的很明确单一时,公司才更有可能飞速发展。
买卖散去后
最后一个故事来自Gabriel,他又回到了原来工作的老东家做房地产开发了。他的创业没有成功,也没有撕逼,只是他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在公司呆着。
他的项目是设计智能家居方案的,现在也在运作着,时不时会有客户来咨询,他也会再接上一两个案子。这次创业的idea是源于他自己的热爱,而对一个事物越热爱,怀抱越大期待,当现实偏离期待轨迹的时候,就会加倍地不由自主地放大失落。
所以他只是觉得不合适,像结束一段恋情那样,结束了他的创业,好离好散,回归到日常中。
这次虽然没有收获到财富,但起码收获到革命友谊。共同创业的伙伴现在还是经常聊天。谁也不缺朋友,但一起经历过创业后依然能好好相处的,证明是真挚的,路遥知马力。
一面是满腔的热情和笃定,一面是需要经历的挫折,合在手心里是只有自己才体会得到的冷暖。尤其在年轻的时候,职业发展的初期,要勇于探索和尝试,结果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知道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和career path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自我实现是在努力实现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样才会使人感到最大的快乐。在这样的地方,才会让你不想跳槽,只想好好工作,天天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