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我看岳阳新变化

墙如明镜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3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 余友安

这是一堵墙,普通而又不普通。说它普通,它只是岳阳城区千万墙中的一垛,临街而建,依山而筑;说不普通,它位于市委西门,是一堵文化墙,古朴典雅,上书一行遒劲大字:“弘扬先忧后乐团结求索的岳阳精神”,成为岳阳文化与精神的依托,令人肃然起敬。

但实话实说,第一次凝视这堵墙,我并没有多少敬意,一如父亲对这座城市的印象。2004年,我通过公开选调到与这一墙之隔的机关院里工作。当我征求老父亲意见时,他沉默了好一阵:“我是1984年去湖北买牛时经过岳阳的,那时只有南岳坡一条街,很窄,很脏,很乱!去与不去,你自己定吧!”对父亲20年前的老黄历,我不以为然。但当我真站到这堵墙前,看到的却是各类广告,有写的、喷的,更多是贴的“牛皮癣”,“岳阳精神”四字早已不见踪影。

这堵墙再次引起我的注意是2006年,那时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启动,墙被粉刷一新,可惜不到两天又被人偷偷喷上广告。城管只得重新粉刷,并开始设置广告招贴栏,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就这样贴了刮,喷了擦,在决心与耐心的角逐中,墙上“痘痘”越来越少,粉刷频次也越来越低。现在这堵墙已三年没有粉刷了,依然干干净净,成为南湖大道的一道风景。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城市的眼睛。这堵墙宛如一位智者,静静审视着这条街、这段路、这些南来北往的人,也记录着这里的悄然变化:过去“中国式过马路”随处可见,现在连小朋友都在告诉奶奶“红灯停、绿灯行”;过去很多人喜欢边走边啃甘蔗边吐渣,现在偶尔碰上果皮也马上会有人捡起丢进垃圾桶;过去公交车一到就会争先恐后抢座位,现在一批批志愿者节假日义务引路……这一个个画面、一个个细节,链接起城市历史的脉络,传播着城市文明的音符。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套用这一著名论断,一个现代都市,不仅要有宽阔的马路、繁华的街道、完备的设施,更要有文化的底蕴、文明的素质。透过市委西门的那堵墙,我分明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蝶变。我情不自禁感慨:“墙如明镜,照见文明!”此时才发现自己在兹念兹,早已深深爱上这座巴陵古郡、洞庭新城。

(作者系市委政研室工作人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