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屈子祠祭典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7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以身殉国。

据晋代王嘉《拾遗记》载:汨罗人在屈原投江后不久就给他建了庙宇。南朝(公元424年)湘州剌史张邵派“户曹掾”到汨罗祭祀屈原,开官府祭祀之先河。到了唐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下令重修屈子祠,并命地方官“岁时致祭”,将祭祀屈原正式纳入 朝廷祀典之列。此后,历朝数次给屈原追赠封号,官府数次修建庙宇,每次加封和修建都由州、县官员亲临祭奠,有宋知潭州府事真德秀、湘阴知县胡哲、元湘阴知事宋仁仲、孙天才,明湘阴知县黄知让、戴嘉猷等。至清代官府到汨罗祭祀屈原更是有明确规定,祭日为五月初五。雍正九年(1731年),加县域屈原行祠春秋二祭,祭日为正月和七月的上旬丁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祭祀规定废除,地方官员只有不定期的祭祀活动。抗日战争和文化革命期间,纪念地遭到破坏,祭祀活动中止。1980年地方官员祭祀活动恢复,从此,每年端午节——屈原投江殉难日,汨罗江两岸人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子祠祭典就这样流传下来。

屈子祠祭典传承至今,礼仪程序基本沿袭清制,当地民间一直沿袭这种古老的程序祭祀屈原。据《湘阴县志》载:清代时每年五月初四日,地方官到汨罗净庙(打扫)省牲(宰杀猪羊)行三叩首礼。祭日(初五)设整猪、羊各一,帛一(长1丈8尺的白绢)爵、簋、豆(均为古时食物盛器)25件,内盛白酒和稻、稷、梁四色,米饭、加工的鱼和猪、鹿、兔肉、韭、芹菜以及栗或荔枝、榛或核桃、菱、芡(或莲肉)等食品;开祭时秉烛焚香,击鼓鸣金,鸣炮奏乐,之后,由司仪(礼生)唱读祭文,唱毕,地方官及其他朝廷命官着蟒袍补服,行三献爵六叩首礼。整个祭典活动庄严隆重,带有强烈的湘楚文化色彩。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屈子祠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传承保护价值。

1、历史价值:“屈子祠祭典”已经存在两千多年历史,自战国至今,汨罗人民一直沿袭这项古老的祭祀仪式,流传至今,可以说是研究楚文化的活化石。

2、科学价值:屈原是中华民族的爱国典范,由他而衍生出汨罗江畔独特的端午习俗,尤其是祭祀过程中儒生唱读祭文的那种既高吭明亮,又具悲壮深沉的曲调,极富汨罗江民间礼仪文化特色。所以,整个祭祀流程,又是楚地民间礼仪文化的传承。

3、教育价值:通过参与这项活动,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可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龙舟竞渡可以说是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的具体表现,祭祀典礼也是人民群众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祈福,符合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积极追求的传统。

汉代贾谊《吊屈原赋》传世之后,许多名人怀着景仰的心情来到汨罗江畔凭吊。两千多年来,屈子祠祭典所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制胜的法宝和重要思想武器。2009年2月,屈子祠祭典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屈子祠祭典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自1980年屈子祠修复并对外开放以来,共举办各种祭祀活动500余次,近几年每年举办大型公祭活动20次以上,每年端午节的屈子祠祭典活动已成定例,参加 屈子祠祭典已成为弘扬屈原爱国、忧民、求索、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