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9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洞庭南路

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历史上位于岳阳府城南门外,洞庭湖畔,是岳阳历史城区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有始建于晋代、三朝皇帝为之亲书匾额、被称为“潇湘六刹”之一的乾明寺;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古塔之一的慈氏塔;有标志着西药传入岳阳之始的普济医院;有毛泽东组建岳阳第一个党小组、指导铁路工人罢工运动的广东大院……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岳阳城市发展以及湖南近现代化历程的见证。街区传统格局保存完整、历史遗存分布集中,汇集了岳阳各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建造工艺,是承载着岳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

一、街区概况:

街区沿洞庭南路呈“L”型展开,西临洞庭湖景区,东至洞庭南路东,北至鱼巷子,南至鄢家冲路,总面积约15.64公顷。街区格局保存完整,文物、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历史建筑49处,传统风貌建筑33处,传统街巷13 条,工业遗存,包括码头、厂房、铁路遗存等多处。

二、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岳阳府城南门外地区,唐代仍没有形成市集聚落的记载。宋代熙宁(1068-1077)年间,乾明寺周围则有了街衢、学校、南岳祠等建筑。

明清时期,全湖南省人口因移民而迅速增加,清嘉庆年间,岳州府更是成为全湖南省人口最密的地区之一。岳阳古城南门外因为是联通长沙的交通要道,成了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

明洪武年间,重修了府城,开凿了便河,同时将县衙、学校都迁置于南门外。明隆庆《岳州府志·府城图》以及清光绪《巴陵县志.岳州府城图》中描绘了南门外的县衙、县学宫、慈氏塔、吕仙亭、乾明寺、玉清观等建筑,说明自明至清都是部分县属机关和商贸、文教、宗教活动的场地。从街区内至今保留的鱼巷子、茶巷子等街巷名称也可以看出当时岳阳商业、手工业在此聚集。

清末民国时期,岳阳是湖南近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的重要节点。洞庭南路片区也因为占据着水陆交通的重要位置,出现了湖南最早的铁路、被划入湖南第一个自开埠口岸范围,成为湖南地区近现代化历史的见证。

基础设施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交融和商贸的繁荣。清末以来街河口、梅溪桥、南正街、竹荫街银楼钱庄、外商洋行密集。汇集了佛教、道教、本地特色的水神信仰以及外来的基督教会。

1949年岳阳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收回港航权,着手整理航政港口。1951年11月,成立湖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岳阳管理站,办公地点设在游击巷口。

三、历史价值:

◎依水而生、依山就势的整体格局

临水地区都要面对以水为生而又为水所患的困境。与修墙筑堤的思路不同,生活在洞庭湖畔的人们选择了一种看起来无为而治的方式与水共存。洞庭南路历史街区主街洞庭南路顺地形的最高处南下,穿插各个支巷形成鱼骨状布局。公共建筑位于高地,其次是粮油盐布商行,地势最低的地方则多为渔行。建筑依山面湖、和地形结合,顺山坡形成阶梯状布局,街巷空间丰富灵活。

◎与洞庭湖息息相关的城市功能

从功能布局上看,街区基本遵循着沿河生产、沿街商贸、中间居住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围绕着港口码头的生态系统。在街河口和南正街一线密集分布着各种和洞庭湖渔业相关的交易市场,历史上围绕渔业码头和转运码头周边分布有各地的商会会馆。如今此处依旧是重要的生产片区,聚集了煤矿、木材、水泥、棉麻等工业厂房。

◎反映岳阳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与建造工艺

街区里现在保存着宋代、民国、以及解放后各个时期的建筑。既有砖石结构楼阁式宝塔,也有传统木构民居,还有开埠之后泊来的洋风建筑,以及大量厂房宿舍。是岳阳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建筑风格的博物馆,也是研究岳阳建筑工艺发展的重要资料。

◎承载了岳阳传统民俗、宗教文化、城市文化记忆

洞庭南路街区独特的区位和历史,令其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场所,靠近府城,又是县治所在,因此有乾明寺、慈氏寺、吕仙观等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信仰的遗存。商贸繁荣,洞庭庙、天后宫、鲁班庙等各种特色鲜明的民间信仰和行业信仰在此汇集,同时作为湘省门户,在近现代化过程中受到的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影响,留下了福音堂、普济医院等洋风建筑。

由于长期的繁茂,岳阳本地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洞庭南路一带得到了较好的保存,通过手口相传的方式,保存了巴陵戏、洞庭渔歌、端午习俗等各色习俗和传说,承载了岳阳重要的城市文化记忆。

(本期供稿:岳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