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定期举办的大型专场招聘会活动现场,每年有上万名求职者通过政府部门搭建的平台实现就业。
社区开展为下岗职工送岗位活动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聂 琳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在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为了改变落后的生产状态以及构建符合国际经济规律的国家工业体系,中央决心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为了这个转型,不可避免的关闭和淘汰了许多生产能力落后或者产能过剩的中小型国有企业。与此同时,一大批的国企职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单位”,他们选择“买断工龄”、“分流转岗”的方式安排生路。回顾历史,人们把这段时期称为九十年代“下岗潮”。
2018年9月30日,55岁的湖南华中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灵正带着团队在紧张筹备公司今年的“大项目”。在此之前他们刚刚设计制造出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中频电炉超低排放除尘系统。“下阶段,我们预备投资1.5亿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园的项目,预估项目每年的产值将在10个亿左右。”
面对公司这次的“大手笔”,刘百灵有过忐忑,他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吧。
同样的未知,同样的复杂心情,让他不由得想起了20年前的那段深刻“记忆”。“不知道未来的发展会如何,但我相信事在人为,一切会是最好的安排。”
正是曾经的那场“挑战”,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86年,23岁的刘百灵从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岳阳起重电磁铁厂。风华正茂的他带着满身的激情投入工作。“当时的岳磁厂正处于向上的发展期,前景很好,同事们很多都是高材生,大家一鼓作气,非常团结。”刘百灵从一名基础的技术人员开始做起,凭着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好学,一步步做到技术管理、技术骨干,直到成为了研究所的所长。
刘百灵说,80年代末期厂里职工只有700多人,到了90年代初期全厂职工增长到了4300多人。技术产品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在国内行业中属于领先地位。“厂里职工的精神面貌用春风得意形容也不为过。”
但历史的发展总是好坏更迭,到了90年代中后期,岳磁厂由于自身发展和经营不善等多种原因,产值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破产”这个词成了大家心中既担忧又不得不面临的事实。
1998年,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刻,这个曾经让岳阳人称之为“骄傲”的岳阳起重电磁铁厂终究没能扛过困境,遗憾宣告破产。
“破产是迟早的事了。大家心里都明白,也做好了准备。但当这一天来临时,还是令人难以接受。”尽管在破产前的两年中,政府曾有序安排职工的工作,可依然难以填补这巨大的职工人数。
刘百灵和2000多个职工不得不含泪离开了曾经让他们无比自豪的企业,离开了无数个年轻人奉献自己青春的地方。“很长时间,我们都在迷茫和苦闷中度过。”
生活还得继续,人们得去谋生路。于是,稍有手艺者选择摆地摊, 稍有能力者选择外出打工。刘百灵在此时决定尝试创业,第一次创业,他选择了和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卖电脑”。结果当然不理想,好在没亏太多钱。日子的紧迫感让刘百灵有些发愁了,他左思右想,决定还是捡起自己的老本行,开发擅长的电磁自动化产品。
他想自己一有技术、二是之前在国企有许多人脉资源,如果结合起来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2001年,他找到曾是岳磁厂的技术同事们一起来商量办公司,但是其中有人却不敢冒险,“国企都在改制,咱这小民营企业能稳得住吗?”刘百灵就竭力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他自信的言语和乐观的心态终于说服了大家。
说干就干,大家一起注册30万资金成立了“岳阳华中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在五里牌租了2间办公室,在经济开发区租了300平米的生产车间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第一单生意,刘百灵选择的是自己曾经在国企时候的老客户。“当时人们的思维还是更信赖国有企业,对于民营私企都是抱着谨小慎微的态度。”于是,刘百灵一次次上门去推销公司新研发的产品,带顾客参观生产车间,拿出百分百的诚意打动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刘百灵和团队终于签下了第一笔价值10多万的大单。
尝到了创业回报的幸福滋味,大家越来越有信心,全体人员铆足一股劲,在产品上苦心专研,在营销上诚信至上。在第二年就将营业额做到了70多万,公司逐渐在行业圈里小有名气,主动谈合作的顾客也多了起来。
2005年,刘百灵将公司搬到了岳阳县麻塘,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下,公司买下了7亩地做厂房,并将公司更名为湖南华中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员工120多人,每年的营业额6000多万。下一步,刘百灵和团队投资1.5亿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园的项目也在抓紧的筹备中。
回顾往昔,刘百灵也是感慨万千。对于当年的“下岗潮”,他是经历者也是挑战者,正如他所言,“那是一次历史的转折,也是人生的转变,转变的不仅是企业改革,还有人们的思维,把原来‘铁饭碗’的思想打破,逼得人们不得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相对来说,我想这是一场灵活市场和活力思维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