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时光故事】“专利技术决定企业前途”
作者:刘志恒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9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2018年5月17日,一群岳阳小伙参与其中的中国首枚民营自研火箭成功升空,开启对太空的探索。

刘志恒

知识产权是创新和市场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从科技强国到产业强国再到经济强国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市完成专利质押融资3000万元,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67项,合同成交额2.37亿元,在全省技术合同考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中名列前茅。这也意味着,我市的科技创新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并跑或领跑。

“黑白改彩电”轰动全国

出生于1948年的吴锟铻(曾用名吴昆吾)是我市最早一批“专利人”中的一位。

“上世纪80年代,我的发明专利《新型彩色电视接收机》授权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连美国、日本的企业家、学者也投来橄榄枝。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的工艺水平有限,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已到古稀之年的吴锟铻告诉记者。

吴锟铻在上世纪60年代就接触到电视技术的书籍。1973年,他自制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年,朋友结婚,还将他自制的电视机借去“添囍”。也在这一年,了解到彩色电视的相关信息后,吴锟铻就决心埋头钻研,完成黑白电视机改成彩电的方法。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也在生产晶体管彩色电视机,但是,彩色显像管只能依靠进口。这更加坚定了吴锟铻将黑白电视改成彩电的决心。吴锟铻克服了当时没有先例、没有参考资料、缺乏实验器材,甚至连彩电基本原理的书籍都很少的困难。为了参阅外文资料,他攻学了英文、俄文、日文。为了弥补专业基础知识,他白天到电大学习电子专业理论,晚上加班完成单位的工作。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他完成了“黑白电视改彩色电视”发明的设计方案。

《专利法》正式实施后,市科技局专利负责人就联系上吴锟铻,希望将他的发明申请国家专利。这时,也是吴锟铻第一次听说到“专利”这个词。1986年8月17日,吴锟铻开始申请发明专利,1988年8月17日,他收到了时任国家专利局长高卢麟亲笔签名的第1309号发明专利证书。吴锟铻感到非常开心:“十多年的辛苦终于得到认可了”。这也意味着吴锟铻是全国第1309名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权的专利拥有人。

在吴锟铻的这个专利中,电子电路板和光学显示板是“黑白改彩电”的关键技术。但是,吴锟铻考察走访了省内、外一些生产厂家,当时的工艺水平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集成电路和高精密度的光学显示板。这时,国务院、国家科委、省科委主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省专利局召集大专院校、科研所、专家论证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攻关,电子工业部集成电路研究所、天津无线电厂、兵器工业部光学仪器厂、西北光学仪器厂、华南光学仪器厂等单位鼎力配合。电子科技大学专门安排两位教授分别协助攻关电子电路板和光学显示板。通过一年多的努力,1990年,“黑白改彩电”技术进行了样机演示。

虽然“黑白改彩电”没有取得市场效益,但是,他们的研究对于改进、提高集成电路性能和光学器件制造工艺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016年,吴锟铻申报专利后的30年,“黑白改彩电”演示的样机已被我国新建成的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类博物馆——电子科技博物馆收藏。

在那个时代,还涌现了熊远富、李涧平等一批岳阳专利的“拓荒者”,《专利法》在我国实施的第一天,他们就申请了自己的发明专利。

从家庭作坊到“浮标行业”第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利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申请专利,并通过“专利”让企业发展壮大。被中国钓鱼人誉为浮标行业第一品牌的池海浮标钓具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建明就是颇有远见的企业家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从事浮标制作的家庭作坊在临湘蓬勃发展。李建明就是从一间家庭作坊起家做到“中国浮标行业第一品牌”的。20多年的发展,给他最深的感受就是:专利技术决定企业的前途。

1994年,李建明的企业仅仅是“夫妻店”式的家庭作坊。所有员工就是夫妻两人加上两个亲友帮工。“当时,都没有专利意识,懂点技术的都在开店”,李建明表示,一根普通的芦苇,经过切割、打磨、塑形等几十道工序后,就可制成6至7根浮标,身价倍涨。当地居民竞相效仿。一时间,临湘浮标制作的作坊式企业达到了上百家。

企业多了,竞争也大了。李建明常常背着自己生产的浮标,全国各地搞推销。经常是辛辛苦苦一年,效益却不太乐观。李建明意识到,一家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专利、自己的品牌,那就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以前浮标刷漆上色全靠人工,李建明找深圳一家公司研发油漆成型机,当时,深圳公司提出研发费用50万元,研发周期为8个月。李建明亲自参与研发,他连续21天加班到凌晨2点,终于在3个月内研发成功,研发费用也只花了20万元。从此,创新和专利就成为李建明企业的立足之本。目前,李建明的企业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全国浮标企业的生产设备,80%是李建明的企业研发的。正是不断创新,才让李建明的企业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浮标生产企业。

7年赶超欧洲50多年技术积累

进入新的世纪,专利的申请量迎来“加速度”式。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表示,现在一年的专利申请量相当于过去十年的申请量。从最初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专利到认同专利,再到今天的积极申请专利,这是一个历史的转变。更为可喜的是,专利申请不仅仅是“量变”,专利申请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位于湘阴的湖南省金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掌握了全球最尖端精密特钢型材技术。

以前,“精密特钢成型核心技术”制作技术一直被国外“封锁”。欧洲企业从中国购进3000多元一吨的钢板,运用掌握的特钢型材制造技术加工后返销中国市场,身价暴涨至16-20万元一吨。2010年,金为新材还是一家从事传统钢质护栏生产的企业。董事长谢斌泉参加北京国际幕墙门窗展,首次看到德国WEISER公司、瑞士严实(JANSEN)公司用精密特钢型材制成的门窗幕墙系统。

最初,谢斌泉打算从德国购买相关生产装备。德国企业报价最基础款均要3000万元,并且不提供最为核心的模具技术。“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可以造出原子弹、氢弹,现在技术条件好多了,这个难题攻不下?”谢斌泉拿出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头,立志自主研发。

没有相关专家、文章,更谈不上现成的生产设备、模具等,自主研发谈何容易。从2010年到2012年,谢斌泉带着团队日夜钻研,耗资1000多万元,仅仅构建出完整的精密特钢型材理论体系。到2014年上半年,试验已失败多次,研发资料装满了两个文件柜,但仍没取得技术突破。而每次试验动辄几十万元的损失,令公司倍感压力。

2014年8月,技术终于突破,金为新材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特钢型材。“但效率太低。”谢斌泉介绍,最初制造一种精密特钢型材需耗时近1年,后来不断提效也要半年左右,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制作模具。2017年底,金为新材全面突破精密特钢型材所有核心技术,用7年时间赶超欧洲50多年技术积累,一举突破精密特钢型材“封锁线”,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特钢型材制造系统。其自主研发的模具“可变径技术”,连行业巨头奥地利的“奥钢联”都未能掌握。

金为创新发明成果,在湖南省制定防护栏强制实行标准中大量采用。目前,金为获得600余项专利授权,传统产业创新专利有300多项,高端产业创新专利有200多项,为企业赢得了强大核心竞争力。

在岳阳,还有巴陵石化、国信科创、中科电气、正虹集团、科伦药业、润泽药业等一大批科技企业正是凭着高质量的专利成果,“并跑”甚至“领跑”着同行业的发展。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岳阳市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从“走过天下路,难过岳阳渡”到“三龙”卧洞庭,天堑变通途;从主城区“内部纵横成网、外部配套成环”到打通干线公路“经脉”,畅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从水上运输主导到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形成......改革开放40年来,岳阳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事业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