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时光故事】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家园
作者:陈 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4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他们常年在湖区野外沼泽地、无人区探寻鸟儿、麋鹿的踪迹;他们调查非法矮围数据为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与狩猎者、投毒者、捕捞者做斗争——

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家园



万鸟翔集 姚 毅 摄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 毅

湖平岸阔、万鸟翔集。红嘴鸥在水面上划出清涟涟的波痕、小白额雁从头顶飞过优雅的身姿、白鹤在水草深处淡定地浅吟低唱……每到冬季来临的时候,走近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幅幅湖鸟和谐相处的诗意美景。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作为洞庭湖本底湖的东洞庭湖,面积最大,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自然湖滩保存量占到70%-80%,代表了洞庭湖典型的文化特征和生物特征,也集中了洞庭湖最美丽的风景。

在这美景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日夜坚守在东洞庭湖保护区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常年在湖区野外沼泽地、无人区探寻鸟儿、麋鹿的踪迹,调查非法矮围数据为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与狩猎者、投毒者、捕捞者做斗争,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成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洞庭鸟王”用镜头追寻20年

洞庭湖边的翩翩白影,把一个栖息在东洞庭湖边的湖中汉子带入我们的视野,他背着三角架和“大炮筒”,孤独地穿行在漫漫滩涂之中。他叫姚毅,是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名鸟类专家。

“我的工作就是记录和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鸟儿。”1995年,他从新疆第一地质大队调到岳阳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多年的地质勘探工作为他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经验。

对他们来说,上山下水,以船为家、住鱼棚子,啃方便面是工作的常态,候鸟保护者必须随时准备着出发,坚持记录候鸟生活习性,坚守防止一切毒杀者靠近,坚持巡湖录取非法矮围调查。

“为了抓捕那些猎杀候鸟的偷猎者,我们5个人曾经挤在一条小船上,通宵等待,而且那是一个冬天,寒冷刺骨的冬天。”在他的记忆中,这样的日子有时会让人窒息,无数个日日夜夜穿梭于保护区的无人区,“最可怕的不是延绵不绝的草地和湖泊,黑洞般的沼泽和暗流涌动的漩涡,而是那种枯燥和无望,若不是亲身经历,可能很难体会。”

而摄影改变了这种感觉,在日复一日的巡护工作里,他开始端起了相机,用镜头“捕捉”这些美丽的精灵。常常可以看到他背着大包小包、带着几十斤的器材,穿着长筒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湖区找鸟,300多种东洞庭湖区繁衍栖息的鸟类,他都记录在册。

20多年来,他只拍鸟,为了拍摄鸟儿的自然状态,他常常在镜头里观察鸟的生活习性,一蹲就是半天。

“现在,炮队的队伍越来越大,岳阳有一批民间鸟类摄影爱好者队伍日渐壮大,他们也为我们保护区扩大了检测范围,共同为保护东洞庭湖鸟类贡献出一份力量。”

年轻博士研究麋鹿收获爱情

8月的岳阳已经进入炎炎夏日,我们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找到了宋玉成,河北邢台人,是湖南培养的第一个从事麋鹿研究的博士生。其实,8年前,攻读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他原本研究的方向是蛇类,但因为每次上山都会受伤,导师跟他开玩笑:“小宋,你不适合山里,要不下湖去吧,研究麋鹿去吧!”于是,他的整个博士论文研究期间都在这里度过,3年前,他选择留在了保护区,继续研究麋鹿,而这里的人都喜欢叫他宋博士。

“这里水域庞大、滩涂宽广,茂盛的植被、苔草、芦苇和成片的三蕊柳,为逐水草而居的麋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天然的隐蔽场所。”它们从自然保护区逃跑后,在没有人的干预下,完成了自然野化过程。宋博士告诉我们,研究这个过程,可以为其他濒临灭绝、目前人工饲养的物种的重新回归自然提供宝贵的经验。洞庭湖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野化麋鹿栖息地。在2015年麋鹿回归中国30周年的庆典上,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洞庭湖的麋鹿是最年轻、自然野化最彻底、最具潜力的种群。

最让他高兴的是,洞庭湖的麋鹿一年比一年多,上个月观察到去年3月从大丰引入的麋鹿已经与本土麋鹿合群了,就好像把自己的孩子嫁出去一样开心。

前些年,岳阳电视台也经常过来采访拍摄,队伍中有一名女记者,他常常带着她穿越洞庭湖寻找麋鹿,就在找到麋鹿的那个时刻,他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家庭“顶梁柱”坚守工作一线23年

8月15日,记者来到保护区采桑湖保护站找到了李飞云,他正在岸堤边巡查,第一眼见到李飞云时,他带着一副300度左右的眼镜,国字脸,外表有点书生气。由于长期在野外工作的原因,他皮肤被晒得黝黑。

他1995年进入保护区工作,23年的一线护鸟生涯,他把爱鸟护鸟从激情化为对水空生灵的眷恋,8000多个日夜,参与巡湖调查、护鸟、救鸟等行动数千次,记录在案的,行动收缴猎枪近30把……

阵雨过后,天气突然转好,格外晴朗。傍晚时分,记者跟随李飞云来到东洞庭湖保护区采桑湖站上游两公里处,这里是鸟类品种繁多栖息地,有着一大片保护完好的红树林。

夕阳慢慢落下,一群群白鹭陆续归来,越聚越多,当天空泛起红霞时,近千只鹭鸟同时在空中盘旋飞翔,蔚为壮观,李飞云激动地欢呼起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数千只鹭鸟长留于此,待到秋天,南下过冬的候鸟加入,万鸟归巢的画面更加震撼。附近围观的村民表示,此般景象是从近几年才开始有。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一线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吃住在野外保护站,李飞云的家在岳阳城区,他每周一进入野外站,周五出站,有特殊情况周末也在保护站。刚刚开始家里人对李飞云的工作不理解,时有抱怨,因为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很多事情没他处理不行。在李飞云的细心解释后,家人得知他工作对鸟类生存和保护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慢慢的妻子和小孩还有长辈们,变得更加支持和理解他。

狩猎者变成护鸟志愿者

时光回到10年前,当时洞庭湖湖区,还有不少百姓以猎鸟为生。2012年,几个人拿着猎枪来到保护区猎杀候鸟,被李飞云发现,抓了个现行,缴获猎枪2条。他将这些人带到保护站宣讲猎杀候鸟对环境的破坏,告诫对方要保护候鸟,并且互相留了联系方式。没想到时隔不久,当时被李飞云抓了现行的狩猎者老刘,主动联系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爱鸟护鸟志愿者。

退休后的老刘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参加保护区开展的巡湖、宣讲活动,更是给狩猎者树立了一个典范。如今,爱鸟护鸟的风气已然在东洞庭湖保护区扩散开来,一旦发现有人捕鸟、食鸟,便会有群众出面制止或向镇里举报。即使不是候鸟季节,保护区内处处都可见到鸟儿飞翔。

2004年9月,李飞云任保护区野外站红旗湖站站长,由于当时保护站条件艰苦,没有工作车辆,没有巡护船,进出只能租坐渔民船只。巡湖、调查等行动,只能靠双脚走。家住岳阳城区渔民孙波勇夫妇俩长期生活在湖中,捕鱼为生。当得知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每次进出站犯难后,都会无偿接送提供帮助,每次工作人员递钱给他,都被他婉拒。转眼间十多年,一直到现在孙波勇夫妇只要工作人员有需求,他们都会无偿提供帮助。时间一久,渔民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亲如家人,还有渔民更是参与到爱鸟护鸟的行动中,每次发现猎手、受伤的鸟类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地开展行动。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鸟类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人类的伙伴,农林生产的保护者,更是生态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践行的责任。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姚毅、宋玉成、李云飞这样的守护者,东洞庭湖成了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有着“候鸟天堂”的美誉。“冬季到东洞庭湖来看鸟”成了时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