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千年古祠 文化圣地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6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屈原碑林

屈子祠

独醒亭

屈子祠位于驰名中外的汨罗江畔,座落在古木参天的玉笥山上。早在屈子怀沙自沉汨罗江后,当地乡人就为之建祠庙。现存建筑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陈钟理徙建玉笥山上,同治八年(1869年)定名为屈子祠。

屈子祠占地约七八亩,有正屋三进,中、后两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左右两侧各有天井。祠的建筑为单层单檐,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祠堂的山门上有许多泥塑堆画,祠堂的过道墙壁上镶嵌着8块明、清碑刻,有清代著名书法家虞绍南重书唐、后梁、宋、元、明的碑文,四壁石板则镌刻着历朝凭吊屈原诗词联赋。可以说,整个祠堂都是这样围绕屈原的精神空间而展开,他的思想、文章、节义、灵魂都分藏在屈子祠的每个角落。

这里是复活屈原的永恒祠堂。祠堂始建于汉代,虽历经洪水侵蚀,但都是毁了又建,老百姓和文人官员朝拜不曾间断。人们只要走进作为屈子道德、文章、节义载体的汨罗屈子祠,那样的祠庙完全是围绕屈原的精神空间而展开的,“屈原”的名字就复活了,屈原的思想、道德、情感、文化、品格、追求、文化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这里是公祭屈原的惟一现场。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人们祭奠屈原的重要场所,历朝帝王都极其重视。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下敕重修祠宇,“岁时祭祀”每次加封,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历任地方官员,也必在任内亲临凭吊祭奠。清雍正九年(1713年)除每年五月初四日外,又规定增加春秋二祭,祭日为正月和七月的上旬丁日。届时,地方官员必亲自到祠净庙省牲。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祭祀规定废止,但民间的祭祀活动仍长盛不衰,特别是每年端午节的“朝庙”活动,异常庄重、肃穆、热烈。端午节的许多活动如吃粽子、悬菖蒲艾叶、踏青等也都源于此。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在岳阳举行龙舟节都是在祠内的屈原神龛前取得火种,并先期在此举行祭龙仪式。台湾、香港、韩国、日本等,如今则每年都要派团队来祭祀屈原。

这里是研究屈原的天然基地。祠内保存了宋版朱熹的《楚辞集注》,明《景元刊本楚辞集注》,清光绪版《楚辞》,民国《百大家评点王逸注楚辞》等线装古籍以及海内外有关研究《楚辞》和屈原的书籍。香港《楚辞》研究专家饶宗怡,国内专家汤炳正、魏际昌,日本专家竹治真夫、稻田耕一郎、大宫真人,前苏联专家费德林等都曾亲临查找资料;祠内的碑文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这一带保留了众多的有关屈原的遗迹,民间有许多关于屈原的传说,以及纪念屈原的民风民俗,从古至今,前来采风者不乏其人,因此,这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研究《楚辞》、屈原和楚文化的重要基地。

这里是培育民族爱国情感的鲜活基地。在“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战国时代,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节,始终不离故土,用实际行动强化了“热爱父母之邦”这一美好的情操。他这一思想、行动对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的形成,具有无法估量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即屈原成为了“中华魂”、历代“爱国志士的楷模”、忠心为国、敢赴国难、舍身殉国的志士的“崇拜者”。

这里是文人民众向往的精神圣地。在端午节这一天,全球华人只要受过传统文化浸染的,没有一个人不想到屈原、不想到汨罗江、不想到赛龙舟、不想到吃粽子、不想到插艾叶和洒雄黄酒的。在汨罗江畔过端午节的那些日子里,从期待、准备、参与、狂欢到回忆的全过程中,无不充满一种内在情感。端午既是诗人文人的节日,又是我们东方民族的狂欢节。所以,来汨罗屈子祠、来汨罗江成为文人民众向往的精神圣地。

1990年,原国家教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把屈子祠确立为全国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中宣部公布其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期供稿:市文广新局文物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