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慈氏塔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0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于岳阳市城西洞庭南路宝塔巷洞庭湖边,始建于唐,现存古塔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距今有952年历史。该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为七级八方实心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35.73米、占地面积64㎡。它是目前我省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古塔建筑之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氏塔塔身共七层,塔身底层较高,以上各层次第降低,同时面宽也层层内收,形成柔和的收分,高拔挺秀,表现出朴素浑厚的风格。塔的第一层连同两层塔基至塔檐顶部高8.98米,在塔一层的正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门宽1.6、高2.35米,门顶的砌砖叠涩逐层内收,作壸门牙子,上横置一条厚而长的石头门楣。
  从第二层起,每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设有小佛龛,每个龛内原供有1尊佛像,共24尊。由于受“文革”破四旧的冲击,龛内佛像大多被取走或砸烂。在2011年对慈氏塔的实测时,在塔龛中发现完整的佛像有3尊,分别位于第四层、第七层的西边和第五层的北边;基本完整的有2尊,分布在第四层的南、北两龛;而半身的有3尊,分布在第五层的西部以及第六层的南部和西部;另外,在第五层的东边和南边、第六层的北边发现了散落的造像残片,但大部分龛内却是空空如也。完整的塔龛布局为:陶质造像端坐在莲花座上,莲花座又置于须弥座之上。在塔龛中,保存下来的莲花座有8个,除1个稍有残损外,其他大多保存完整或基本完整。第二层平座座顶凸出塔身约30厘米。在塔身的转角处,砌有四方形倚柱,柱宽20厘米。塔檐下无斗拱,用层砖叠涩向外挑出,砌砖共六层,第一层平砌,第二层在经过后来补修时粉刷的白色石灰下,露出仰莲花装饰。其作法是在挑出的砖头上,贴以瓦片,再用砂浆堆塑,线条柔和优美,可惜大部分已残毁不全。第三、四、五层也都是采用平砌,第六层则用平排的条石构成,在层砖和条石下,都嵌有长约20厘米、宽约2厘米的末端上翘铁片,以达到加固的目的。檐上部分由八层青砖平砌而成,从下往上各层依次收进,直到最上一层塔身为止。每层八角戗脊吻用麻石素面雕琢,尾部向上翘起。其他各层的作法,均与第二层相同,只在第七层的平座上,设有栏杆和望柱。各层高翘的檐角上皆挂有小风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顶上立铁刹,由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构件组成,高4.61米。刹尖向八方各有垂链一根,从塔顶直贯塔基,起稳固和避雷作用。“文革”期间,塔顶遭到严重破坏,塔顶铁刹、相轮被移动,槽内铜钱被拿走,塔顶8根铁链有6根被截断,仅西北向保留2根,致使塔刹受力不均,向西北方向倾斜。相轮、宝盖、圆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和自然破坏,已失去平衡。
  慈氏塔塔身用青片砖和黄砂泥浆嵌缝砌筑而成,从现状看慈氏塔保存状况依然较好,但由于自然、人为及年久失修等原因,整个塔身墙体、塔顶相轮、各层屋面和塔檐等青砖、莲花异形砖和挑檐石、相轮石以及绝大多数塔龛壸门门楣石等风化剥蚀严重,塔顶和塔檐树木杂草丛生,经常有砖石从塔顶坠落,给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影响。为保护和维修慈氏塔文物本体,并对慈氏塔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在岳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支持下,2014年冬,对严重影响慈氏塔观瞻和环境风貌的近1000㎡居民住房进行了拆除。2015年6月正式启动文物本体维修,2017年6月慈氏塔修缮工程竣工。
  通过维修,我们在塔顶铸铁覆钵上发现了模印的“大宋治平三年”铭文,同时还在塔顶天宫中发现了1000余枚铜钱,最晚为北宋英宗年间所铸的“治平元宝”。据此可以确认慈氏塔修建年代为北宋治平三年(1066),比史料记载和原地方文史专家研究认定慈氏塔建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的观点提早了176年。
  目前,我们正配合岳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对慈氏塔周边临街建筑(含历史建筑)、慈氏塔广场、下慈氏巷麻石巷道和相关设施等进行全面维修整治,不久,千年古塔固有雄姿将再次呈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本期供稿:市文广新局文物科)


相关阅读